小强是由上大学的表姐带来咨询的,他表姐的同学曾在我的咨询中心咨询过,听了同学的介绍,表姐把她也带来咨询了。小强14岁了,上初二,初中一年级时学习还可以,只不过感觉到有的吃力,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开始,常常在课堂上出怪声,接老师的话,做小动作,东张西望。爸爸妈妈觉得他是“多动症”,到医院检查后,服药4个月,效果不好后停药。学习成绩却直线降低,目前是全年级的最后一名。
小强的爸爸是当地有名的商人,有好几处买卖,平常极少回家,但只须一回家,就给小强带来很多吃的、穿的、玩的,小强物质上的需要,爸爸从来是毫不含糊地予以满足,而对于小强的学习和其他问题,爸爸基本不过问。小学毕业时,爸爸回家听说小强成绩不好,一怒之下,把小强痛打一顿----“差点把腿打断”,打过后,爸爸又生悔意,给小强不少零烧钱作为补偿。小强的妈妈是家庭妇女,天天开车接送小强上下学,因为小强是二胎(有一个姐姐),家一直期望把唯一的儿子培养出来,以后经营家族的大产业。妈妈几乎把全部精力和爱心都倾注到小强身上,上初中更是托关系进入当地最好的一所中学,但没想到,小强这么不争气,学习实在吃力,而且屡屡违反课堂纪律,老师多次请父母。妈妈感觉非常没面子,回来就训斥小强,母子二人竟由争吵到动手厮打起来,从二楼打到一楼,小强母亲的腰也摔伤了,母子二人从此形同路人,互不理睬。小强表姐说,他们母子已经有三个多月互不说话了。
通过图画剖析和与小强交流获悉:小强自己也想把学习搞上去,无奈我们的基础太差,如何学也赶不上别的同学,这个学校又是全市重点,学生间的角逐非常激烈,对学习差、纪律松散的学生,同学包含老师都排斥,老师找小强谈话时就曾建议小强转学。有些同学背后说小强是“弱智”,还有些同学到老师处告状,觉得小强上课影响了他们学习。小强自己也觉得,管住自己并且把学习搞好“比登天还难”。譬如上课时,小强总想认真听讲,但不知怎的,就开始说话做小动作,控制不住自己。天天回家都下决心,刻苦学习提升成绩,但就是上课听不懂,作业总出错,目前是同学不愿和小强玩,妈妈和小强不说话,小强自己懊恼生气,也不写作业,混一天算一天。
通过学会的资料,我感到小强的心理疾病是由两个方面导致的。
1、小强成长中基本的需要没得到满足,导致巨大的心理缺失感,致使小强“人格破产”,出现报复性行为。
从亲情需要来看,爸爸虽然满足了小强物质上的所有需要,但因为长年在外,偶尔回来也没与小强有过感情深层次的交流,致使父爱的缺失。小强妈妈虽然对儿子百般呵护,但办法简单,常走极端,一旦孩子没办法达成父母的学习期望时,由爱生厌,由厌生恨,因此,略显畸形的母爱最后也对小强构成了伤害。
从归属需要看,小强所在的环境,学生素质高,全市的尖子生都集结在这里,对学习差,行为不好的的小强产生排斥,加上老师的多次批评和下“逐客令”,也加剧了同学对小强的疏远。小强好像游离于集体以外了,归属的需要自然没办法满足。
从获得承认、获得尊重的需要看,小强虽然学习基础差,成绩不好,但人格进步完善,内心里有表现自我获得别人认可的愿望,但在学校,小强几乎被全盘否定,在人格上没获得应有些尊重,为此,他以上课的异常表现引起别人的注意,其心理学意义是:你们要尊重我,我需要你们的看重。从收获需要看,爸爸妈妈对小强的期望和需要偏高,缺少学习兴趣和办法的小强力不可以及,因此,从小学到初中,长期没收获体验,这致使小强自我评价低下,自信心丧失。以上四个方面的需要满足是人格结构的基本框架,处在心理进步可塑期的小强,在还没来得及构建我们的人格框架时,就遭到来自学校、家庭力量的冲击,于是自暴自弃。心里想法是---你们不让我有社会的“自我”,我就破罐子破摔,打碎“人格”上的自我——这是典型的“人格破产”行为。
2、小强自我支持系统中的自信心丧失,导致心理失衡,致使行为反应的偏差。大家每个人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支持系统,这一系统和自我意识中的自我评价、自我接纳有关系。即一个人自我评价客观且较高的话,自我接纳的程度就高,自我支持系统就相对稳定,就能为人的行为系统提供有效和持续的能量,反之,像小强如此,长期处于超低的自我评价中,长期自我否定,心理紧急失衡,自我支持系统由于自信心的丧失而紊乱,没办法给行为系统提供动能,于是就出现了不想上学、违纪等偏差的行为反应,刚开始,小强也曾努力过,但每一次均以失败而告终,最后形成恶性循环,致使小强没办法自控。
针对小强的状况,我拟定的咨询目的是,帮助小强打造客观的自我认知系统,提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学习动能,逐步恢复学习信心。